鸦片战争遗址公园 | ||||||||
| ||||||||
为铭记历史,昭示后人,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,舟山市委、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“舟山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公园”,社会各界踊跃捐助。遗址占地110余公顷,建有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、“三总兵”纪念广场、百将题词碑林和抗英阵亡将士古墓群4个主要区域。同时还将原地处狭小街巷、保护条件差的“三忠祠”迁建到竹山晓峰岭上,使古战场遗址和“三忠祠”相得益彰。 断柱 断柱“精忠报国”图腾,公园门口的广场内,竖立着四根伤痕累累、残缺不全的红色花岗岩石柱,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弯、威武不屈的气节。
“三总兵”纪念广场 “三总兵”纪念广场占地600多平方米,中央是三把21米高的不锈钢宝剑组成的纪念碑,底座由一米多高的棕紫色花岗岩砌成,底座的北面是一组表现定海军民顽强抗击英军侵略者的青铜浮雕。 傲骨亭 第一次鸦片战争史实 1840年—1842年,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,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。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,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。 1840年6月,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40余艘、士兵4000多名,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海面,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,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,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开始。1840年7月5日,英军炮轰定海城,次日城陷,定海镇总兵张朝发负重伤,知县姚怀祥等官兵殉难。1841年9月,英军再次进犯舟山,定海镇总兵葛云飞、寿春镇总兵王锡朋、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5800名将士在定海城西的晓峰岭和竹山等地与敌浴血奋战六昼夜,相继壮烈殉国。定海第一次保卫战,是英国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之战,也使中国封建统治阶段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,蒙受耻辱。可以说,英国政府发动的对中国侵略的鸦片战争,迫使中国走上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,是从定海被占开始的。定海第二次保卫战则是整个鸦片战争中历时最长、最激烈悲壮的一战,成为中国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起点。竹山是定海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,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见证。1842年8月29日,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——《南京条约》,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。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,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,赔款2100万元,开放广州、福州、宁波、厦门、上海五口通商,以及协定关税权,领事裁判权、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,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。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,美国、法国接踵而来,乘机索取特权,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。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,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,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。 第二次鸦片战争
交通提示:27路、29路、31路、34路、旅游1线至竹山。 三忠祠 三忠祠是1846年根据道光皇帝的谕旨,为祭奠在1841年9月,英侵略军第二次进犯定海时,率军顽强抵抗,壮烈殉国的葛云飞、郑国鸿、王锡朋三位总兵而设的祠堂。1854年建造,1884年重建,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在的三忠祠是1997年3月从定海人民南路和昌弄17号完整迁建于此的。迁建后的三忠祠占地1360平方米,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史室和书画室,陈列有文物、图片、书画作品等。 百将题碑 百将题碑收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批重要将领的题词,从最初的31块将军题碑陆续增加到现在的69块。其中包括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、原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上将、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上将、“百战将星”肖永银少将、张震、迟浩田等六十多位将军的题词。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舟山国防及经济建设的深切关怀。 抗英阵亡将士古墓群 抗英阵亡将士古墓群是在1997年5月公园建设中意外发现的,墓中安葬的是在定海第二次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清军将士,共11穴,其中四穴存墓碑,碑为花岗岩质,碑上阴刻“阵亡将士墓”五字,楷体直书,碑上之两角又书“奉旨”两字。 | |||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