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了解定海 > 风土人情
马岙——翁州走书
发布日期:2012-07-17浏览次数:字号:[ ]

 

 

2

 

舟山走书(又名州走书)源于定海马岙,是舟山群岛历史文化奇葩之一,约产生于1800年前后,后从六横传至镇海后,演化为“蛟川走书”。初为自击自唱的单口说唱曲艺,内容以短词为主,原为一人自鼓自唱,后吸取戏剧中的走、唱、念、表相结合的表演手法,将单档坐唱改为二人或多人演唱。常规演出为1人主唱,辅1-2人伴奏(帮腔和笛)。其基本调为“慢调”与“急赋”,另吸收其他曲乐中的“二簧”、“流水”等曲调。演唱朴实,清晰“四工合”帮腔为其特性音调,以唱、表白、演为主要表演形式。“文武走书”在解放初期定海城就有群英、中大街、城隍庙、道头、祝家弄五大书场。
历史
舟山走书源于定海马岙。约在光绪年间,由安阿小从萧山方向卖唱至定海马岙定居,他所带来的是绍兴莲花落经过改革的曲调,原是一人演唱,连鼓带板自己伴奏。演唱内容一般是传奇故事和戏曲故事。安阿小卖唱至普陀区六横岛,因而在该乡产生过6代说唱该曲种的民间艺人,故又称"六横走书"。又六横古属翁州,20世纪70年代有人遂将此曲种改名为"翁州走书"。
   二十世纪初,沃阿来迁居六横里岙。沃阿来识文化,因而发展唱大书,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,并传艺给侄子沃阿定,改为二人演唱。一人主唱,另一人伴,没有乐器,只是鼓板,并用口伴随。当时在六横、镇海、郭巨一带演唱流传。
   马岙一脉,因没发展,再因镇海、宁波的蛟川和莲花文书兴起,唱腔改革,曲调丰富,加上用乐器伴奏,而马岙州走书表演形式简单,曲调不多,不能与其竞争,而趋衰落消失。故而只剩六横一脉。   第三代传人沃阿定住大支,于1974年亡故,现年105岁。共收了五个徒弟。大徒名宝相,早死。二徒弟虞方舟,住六横双塘,于1984年亡故,收徒虞海风,现年46岁,只做伴奏,不演唱。三徒弟虞振飞,住六横仰天,2001年亡故,收徒王凤亚,也是伴奏,六年前去台湾。四徒弟汪康章,住郭巨,现年65岁,曾收徒陆英,但未传唱州走书调。五徒弟刘章成,原是六横蛟头山西人,现住沈家门西大社区。他于1963年二月初六(农历)拜师,也是沃阿定关门徒弟。当时六横文化站干部赵学敏教他拉二胡,同时把州走书翻成曲谱,于当年五月初六,正式开始在六横书场,用乐器伴奏,得到观众的好评。
   后来因文革破四旧,书场停办,古书不能唱,为照顾老艺人生活,由六横文化站赵学敏帮助沃阿定根据他亲身参加六横1929-1930年"暴动"的史实,编了《六横"暴动"案》,作为阶级斗争的教材,下乡唱遍六横、虾峙,一年演唱达194场。文化站又编印了《碧海红心》《女队长》《智取威虎山选段》等有州走书曲谱的节目,发至六横各俱乐部。并在五星、双塘、小湖办骨干训练班,1966年夏,赵学敏还在积峙大队礼堂示范演唱《碧海红心》,汪亚萍琵琶伴奏。  文革后,1984年赵学敏创作《"风流"案》由刘章成、莫美琴演唱,参加市会演获一等奖。2001年赵学敏又创作《把木梳卖给和尚》,由陶根德根椐州走书曲调改编,由吴萍儿导演,范翠素主唱,参加省会演,获创作、表演二等奖。这对州走书改革作了良好的开端,得到省曲艺家协会的肯定和好评。
   但是沃阿定亡故后,因宁波走书的流行,他的徒弟们有的也改唱或夹唱宁波走书,而单独纯唱州走书很少,第五代传人都是搞伴奏,也都是做了宁波走书伴奏,目前真正会唱州走书的人只有住郭巨汪康章和住沈家门的刘章成。而且都是老年人了。现录下他俩演唱《八仙请寿》一段传统节目。对这个舟山独有的曲种,应抢救保护、还望有更多文艺工作者加以发展和提高。
   关于"州走书" 名称的来由,原沃阿定演唱时没有名称,只叫沃定唱书、方舟唱书、和先再唱书,1962年六横办书场,赵学敏提出叫"六横走书",虽然当时沃阿定因暴动失败被捕受刑,致腿骨伤残,只能坐唱,而其学生均是走唱,应定为走书,征得沃阿定认同,上报地区文化局。
   文革中期,1971年,地区文化局由军代表陈鹤华主持,组织一批创作人员,准备参加省会演。当时娄瑞怀写了《围海造田》曲艺节目,由赵学敏提供六横走书曲谱,陈鹤华认为六横小地方,名气欠大,要定个有舟山含意的名称,经当时创作人员张明江、管一星、娄瑞怀、赵学敏等人共同讨论,查到《舟山诗抄》里有张苍水、金、程世楷等历史人物对舟山写过《洲行》《过洲》等诗篇,特别是明朝定海人陶恭的《洲书院》查得注解为弦歌之地,于是就定名为"洲走书"。
   后来地区也曾提出这个舟山独有的走书,还是直接叫"舟山走书" 。文革后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地区调查民间文化时,才正式定名为"州走书"。2001年12月,赵学敏编写的州走书《卖木梳》发表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《曲艺》刊物上,到此州走书全国有名。
表演形式
  表演者服饰道具:长衫、扇子、手帕、静木。伴奏乐器原是竹根笃鼓、笃板。1963年开始加入二胡等乐器伴奏。   初为自击自唱的单口说唱曲艺,内容以短词为主,原为一人自鼓自唱,后吸取戏剧中的走、唱、念、表相结合的表演手法,将单档坐唱改为二人或多人演唱。常规演出为1人主唱,辅1-2人伴奏(帮腔和笛)。其基本调为“慢调”与“急赋”,另吸收其他曲乐中的“二簧”、“流水”等曲调。演唱朴实,清晰“四工合”帮腔为其特性音调,以唱、表白、演为主要表演形式。
表演曲目
  《六美图》、《金龙鞭》、《天宝图》、《地宝图》、《五美图》、《七美图》、《白鹤图》、《凤凰白鹤图》、《文武看球》、《四香缘》、《双珠球》、《六月雪》《白鹤图》、《黄金印》、《四香缘》、《十美图》《玉连环》、《何文秀》、《胡必松》、《双珠球》、《三门街》、《大红袍》、《绿袍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麒麟豹》、《玉狮子》、《天宝图》、《文武香球》、《包公案》、《狄青平西》《紫金鞭》、《小五虎平南》、《薛仁贵征东》、《薛仁贵征西》、《乾坤印》、《薛刚反唐》、《金鱼缸》、《穿金线》、《盘龙镯》、《绿牡丹》等等,还有《六横"暴动案"》作为传统教育节目。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